所属科目:
动物界 »
脊索动物门 »
鸟纲 »
今鸟亚纲 »
鸊鷉目 »
鸊鷉科;Podicedidae »
名字:普通鸬鹚
学名:Phalacrocorax carbo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郑作新:1997: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通体黑色,两肩和翅膀均具青铜色金属反光。繁殖期中,头、羽冠及颈等满杂以白羽,下胁具白斑。
形态 (依据北京采得的标本)
成鸟(夏羽):颊、颏和上喉均白色,形成一半环状,后缘稍沾棕褐色。头、羽冠、颈等为黑色,而有金属紫绿色反光,并有白色丝状羽;两肩和翅的上覆羽均青铜绿棕色,羽缘蓝黑;初级飞羽黑褥鞋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,带着绿色金属光泽。下体蓝黑色,并沾金属反光,下胁有一个显著的雪白色块斑;尾灰黑色,羽干基部灰白。
成鸟(冬羽):上体羽色与上述的夏羽相似。头无羽冠,头和颈均元白色丝状羽;颊、颏和上喉等的白色半环变为浅灰棕色;下体余部灰褐;下胁的白色块斑不著或全消失。
虹膜翠绿;眼先橄榄绿而缀以黑点。上嘴黑褐,嘴缘灰白;下嘴亦灰白,缀以红斑;喉囊为橄榄黑,冬时变为橙黄色而具黑斑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郑作新:1997:生物学描述
生态 栖息于宽阔的水域,如池塘、湖泊等。善于游泳和潜水,巧于捕鱼为食。常站在水边的岩石或大树上等待食饵。一般可潜水1—3m,有时达10m之深,时间一般为30—45秒钟。飞行甚低,而掠过水面。飞时颈和脚等均伸直,状似水鸭,但较迟钝。叫声粗暴,略似“喀 — 拉,喀 — 拉”。
据《青海经济动物志》(1989),鸬鹚结集大群在青海湖、托索湖、扎陵湖等处繁殖。1982年6月在青海湖统计巢数达1500之多。巢筑在近水的岩岸或陡岩坎间,以柳枝、芨芨草及残羽等造成,呈浅杯形,大小不一。经测量一个中等的巢,高52cm,宽9cm,深9cm。每窝卵1—5枚,以3枚为最多。卵呈长卵形,通常两端相等。壳的构造很细致,外面常附有一层白垩质。卵色白而带蓝或淡绿色光泽,平均大小(50枚)为66.8mm×40.3mm,卵重平均为54.5g。
两性共同营巢,轮流孵卵。4月中旬开始产卵,孵28天左右出雏。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,在喂时,亲鸟张开着嘴,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,从此取食半消化鱼肉。喂水时,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,注入雏鸟嘴里。
家养鸬鹚冬时产卵,形似鸭蛋,色白而沾绿。亲鸟不善孵卵,多由母鸡代劳,约历一个月,雏始孵出。
郑作新:1997: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在全世界计有7个亚种的分化。在我国境内,仅有1个亚种,即P.c.sinensis;日本产的P.c.hanedae仅体形稍小些,现把它作为sinensis的同物异名。
郑作新:1997: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卵可供食用,但肉有腥味,很少人食用。据《本草纲目》,肉还可作药用,治哽噎等,究竟功效怎样,还无确证。
我国南方渔户过去多驯养此鸟。由于它嗜食鱼类,且所捕食的大部为尚未长大的小鱼,对养鱼业有害,故现已不提倡养它捕鱼。